耶和华听见我们的哀声(上)
约伯记3:1-26 & 耶利米书20:14-18
秦恩膏 传道
引言:约伯记的主题
约伯记的头两章记载了一件非同寻常的故事,乌斯地有一个名叫约伯的人,圣经形容他‘完全正直、敬畏神,远离恶事’,并且神自己也说:‘地上再没有像他完全正直,敬畏神,远离恶事’(一1、8)。我们要知道,这几乎是除了耶稣基督以外,圣经给予最高评价的一个人了,他代表了世上最敬畏神的人。
但撒旦认为只要神攻击约伯,使他受苦,约伯就会弃绝神,神显然并不这样认为,由此,围绕着约伯,天上开始了一场竞赛,或者说神和撒旦之间的战争,为何神会接受撒旦的挑战,并非经文的重点,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究这个问题。经文真正的重点是,因为约伯在一系列可怕的苦难中,仍然坚持敬畏神,并没有以口犯罪、弃绝神,所以神赢得了与魔鬼之间的战争。这是约伯记的背景、提要。
《约伯记》是圣经中有名的智慧文学作品,几千年来人们不断的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,目前所知最早的一本《约伯记》注释书出现在主前一世纪,书名是《约伯遗训》,主题是’约伯忍耐的美德’。
这体现了犹太解经家对这本书的观念,他们认为《约伯记》的主题是‘忍耐’。
但是到了十一世纪,犹太人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,一些犹太学者经过仔细、认真的研究后发觉,约伯记的经文当中,约伯埋怨的话实在太多,与约伯’忍耐美德’相关的经文只有短短的前两章,而后面几十章经文,其实都是约伯在埋怨甚至控诉神!此时犹太解经家对约伯记的观点发生了转变,他们认为《约伯记》是在描述约伯是如何反叛、冒犯神。
然而到了二十世纪,犹太人经历过纳粹大屠杀后,他们对神、信仰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,许许多多犹太人开始认为,约伯是真正无辜受苦的,《约伯记》只是证明了,神是没有能力治理这个邪恶的世界的。同时,大批的犹太人在苦难中,彻底失去了对神的信心,离开了传统的信仰。
那么教会呢?教会是如何看待《约伯记》的呢?早期基督徒深受犹太人的影响:也同样以’忍耐’的角度来解读或应用《约伯记》,在提及约伯时,大多数都是劝勉基督徒要效法约伯的忍耐和对神的忠诚。恐怕对于大多数基督徒来说,约伯记中最让我们熟知的两句话就是:
第一句是在全书的一开始,当约伯无故经历一切的苦难后,他说:我赤身出于母胎,也必赤身归回,赏赐的是耶和华,收取的也是耶和华,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(约伯记一21)。
以及全书的结尾部分,约伯说:我从前风闻有你,现在亲眼看见你(约伯记四十二5)。
从这两节经文中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,约伯实在是一个人,在苦难中,无比忍耐、坚守信仰,又敬畏神的人。也因此,约伯成了基督徒美好的榜样。
例如,教会历史中伟大的讲道者之一‘屈梭多模’,就认为:《约伯记》的目的,是为要教训信徒‘对付自我’、‘忍耐’。
但问题是,当我们认真的通读约伯记全书时,就会发现,书中所记载的,实在让人胆战心惊。正如犹太人早在十一世纪就认识到的那样,《约伯记》中确实存在’忍耐’和’敬畏神’的主题,但只集中于约伯记前后三章之中,而当中数十章的内容,其实与忍耐几乎没有什么关系。这个现实,很多时候都被基督徒忽略了,甚至被我们刻意的遗忘了,我们喜欢那些教导人忍耐、敬畏神的经文,不能接受,也不愿意认真的深思其它经文。
这就造成了,今天许多基督徒,其实只了解《约伯记》头两章和最后一章的故事,也就是约伯如何在苦难中,仍然作出伟大的宣告,并没有离弃神。但是对于中间整整三十九章的内容,我们几乎是毫无所知,或者即使知道、读过,也很快忘记。正如我们回避诗篇中的咒诅诗一样,少有基督徒会在灵修、祷告时,会以约伯记中间的内容作为对象。
到底《约伯记》的主题是什么?虽然一卷书的开头和结尾非常重要,但是一卷长达四十二章的书卷,不可能只有前两章和最后一章重要,中间内容却可以完全忽略。事实上,约伯记前两章和最后一章,只不过是《约伯记》为我们所铺设的舞台,真正核心的内容,正在中间约伯与他的朋友,关于苦难的辩论。
约伯记的结构:
1-2章:序幕;
3-31章: 约伯与三个朋友三轮的对话(以约伯的自咒开始);
32-37章:以利户的独白;
38-41章: 耶和华回应约伯;
42章:尾声。
显然,经文的重点是’对话’,约伯首先以咒诅自己的生日发言,这引起约伯三个朋友的反弹和责备,约伯再回应他们的责备,表达自己里面的痛苦和愤怒,如此一来二去,约伯和他三个朋友的对话,构成了全书的主要内容,而非简简单单的,前两章中约伯的忍耐。
约伯记真正的主题,其实是从第三章才开始向我们揭露的:借由约伯对自己生日的咒诅,使我们看到一个受苦之人,在苦难中的挣扎。
一、罪恶一定带来苦难,即使今生没有苦难,死后也一定有审判,但苦难并不能倒推一定是因为罪恶,我们并不能完全明白苦难的原因。
苦难是如此真实又带着强烈的影响力,使经历它的人陷入无数的挣扎当中;每一个基督徒都会面对或思考这些问题:
为何会有苦难?为何偏偏是我?为何神静默、不保护我?
是因为我有罪吗?是因为祂要刑罚我、管教我吗?神的刑罚和管教合理吗?
苦难不仅使受苦者挣扎,很多时候也使安慰者挣扎,到底我们该如何安慰对方?
苦难也可以使最好朋友变为敌人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,约伯记中相互辩论,甚至最后几乎变成仇敌的几个人,原本其实是最好的朋友,他们原本是来安慰约伯的,但最后却变成了,攻击者、伤害约伯的人,原因就是他们对苦难的理解完全不同。
约伯的朋友们,持守最传统的信仰,他们相信神是公义的,是圣洁的,祂会审判一切的罪恶,因此当一个人犯罪,就一定会被神刑罚、管教,这是神所制定的准则,神也以此治理整个世界。
这对不对呢?当然是正确的,其实单看约伯三个朋友的称述,他们所说的,绝大多数都是绝对正确的。他们所持守、认定的,其实就是:神是公义的,神绝不会无故刑罚人,神只会审判、刑罚有罪的人。而这乃是基督教信仰最核心的部分。
神是圣洁、公义的,祂会审判、刑罚一切的罪恶,这是正确的,但约伯三个朋友的问题在于,他们反过来推论出:所以一个人受苦,就是被神刑罚,他被神刑罚当然是因为他犯罪。
所以受苦等于犯罪。而这是圣经从未教导过的。
也是约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。因为他认定自己是一个义人,这并非约伯自以为义,无论是约伯记的作者,还是神本身,都已经一再肯定了这一点。
所以,倘若受苦等于犯罪,义人约伯遭受了如此可怕的灾难,神就是不公义的。
约伯记一至二章,已经为后续真正核心的内容铺设了舞台,经文所强调的是,约伯是义人,他受苦并不是因为自己犯罪,乃是因为神和魔鬼之间的比赛,或者说争战。因为约伯对神的忠心,神赢得了这场与魔鬼之间的争战。
神得胜以后,魔鬼就退出了约伯记的舞台,此后的内容,就与魔鬼无关了,主要围绕的,是约伯与神还有他三个朋友之间的对话,全书的主要内容都是约伯对神的怀疑、愤怒甚至是控诉,以及约伯三个朋友对神的维护和对约伯的指责。
约伯记没有解释什么是敬畏神,也没有过多讨论‘义人’的定义;它只是前设了约伯就是一个敬畏神的义人。这是神自己提出和肯定的,我们无需辩驳。因此我们在读约伯记的时候,不应当带着‘世人都有罪’、‘世上没有一个义人’这样的角度去看待约伯。约伯确实也是个罪人,他自己也承认谁能真正不犯罪呢?我们从出母腹就带着罪,但神称约伯为义人,正如神称亚伯拉罕为义人一样,并非他们从来没有犯过罪,乃是因为他们对神的信心。因为他们与神的关系。
《约伯记》强调的是,约伯受苦,与他的罪完全无关,约伯也承认自己曾经犯过罪,但他认定自己所受的苦,与律法所对应的刑罚并不平衡。这给约伯的信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,甚至是破碎的危机。
因为从前约伯的信仰,也与他的三个朋友一样,认定神是圣洁、公义的,所以神只会审判、刑罚有罪的人,神会赐福、保守信靠祂、敬畏他的义人。
但现实是,神竟然伸手攻击他这个义人。在三章25节中约伯说:因我所恐惧的临到我身,我所惧怕的迎我而来。真正让约伯灵魂痛苦的,并非外面所遭受的那些苦难,此时他真正的危机,是约伯从前的信仰,面临破产。
原本约伯的世界观(与三朋友一样),就是:敬畏神的人必会蒙神赐福和保守,但是在现实世界中,约伯是如此的敬畏神,却受了无故的苦难。约伯面临信仰上的挑战和挣扎,甚至整个世界观都在崩塌,这是约伯真正恐惧的!
神没有维持秩序,神没有秉行公义,神的公义在哪!对约伯来说,他的整个宇宙混乱、破碎了!
神既然是完全公义、大能的,为何无辜人还会受苦呢?直到全书结束,其实神也没有真正向约伯解释他为何受苦。
约伯记并非为我们提供苦难的解答,相反,它告诉我们苦难很多时候可能是没有答案的,但同时约伯记教会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,约伯记要我们学习认识到,神是真正的智慧和智慧的源头,远胜过我们。这是基督徒面对苦难的最基本态度。
敬畏神使人有智慧,但不会使人没有苦难。一个人的敬虔不能保证他在这个世界上得完全的安全。
我们也不可能完全知道苦难的缘由和意义;但我们可以明白的是,神仍然掌管苦难,并且祂比我们更有智慧。
《约伯记》提醒我们,按照神的启示:’人若犯罪,必有刑罚’这是正确的(申二十八章),并且圣经中其它书卷更清楚的使我们明白,即使罪人今生没有受到当有的刑罚,死后还有审判,神是绝对圣洁、公义的。
但约伯记更加提醒我们,不能过分的发挥和利用神的启示,从而反推得到错误的结论:‘人若受苦,必因犯罪’。
《圣经》,尤其是《约伯记》特别提醒我们,有时神使我们经受苦难,是为着祂的荣耀、成就神更高的目的。因此我们需要有智慧,不仅学会如何面对自身的苦难,也学习如何面对、安慰身处苦难的人,不可以将遭遇苦难的人,等同于犯罪,倘若我们这么做,很可能自己就是在犯罪。
二、人在苦难中会发出无助的唉哼,甚至咒诅、怀疑、愤怒,我们不应当在神面前伪装自己的感受,因为神知道我们内心真实的光景。
但是最初,约伯并不明白这一点,他原本的信仰与自己的三个朋友乃是一样的。只是因为他所受的苦难,现在他的信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。濒临破产。
约伯记前两章虽然最为我们所熟悉,但其实这两章经文只是为后面真正要提出的主题:在苦难中的挣扎,做出铺垫。约伯记第三章才真正带出全书的主题。
在约伯记第三章中,约伯以对自己生日的咒诅,打破了沉默。祂以如此强烈的方式将自己里面的苦水倾倒出来,以至于约伯的三个朋友显然被他惊吓到了。
似乎约伯没有咒诅神,但是谁创造,他出生的那一天呢?是神,虽然约伯没有直接咒诅神,但他咒诅自己出生之日,就是在咒诅神创造的工作。
约伯为什么咒诅自己的生日,三章10节,说的很清楚,他咒诅的原因是:因为神使我生下来,又没有保守我远离苦难。 ‘因没有把怀我胎的门关闭,也没有将患难对我的眼隐藏’。
约伯在三章20节中发出了有名的天问:‘受患难的人,为何有光赐给他呢? ’
赐人亮光和生命的是神。约伯的哀鸣,就是不满意神的创造。
约伯在对神创造和护理的工作,表达极度的不满和抗议。
三章15节暗示约伯身份尊贵:‘或与有金子,将银子装满了房屋的王子,一同安息。 ’从后文我们可以知道,约伯的身份也确实尊贵如同王子,甚至超过他们。
对比三章17节:在他遭灾后,恶人不断的搅扰他,约伯感到极其的困乏、不得安息。在后文其实约伯更多的描述,很多人在他受苦时,嘲笑他,乘机攻击、挖苦、逼迫他。
约伯所受的苦难本身就已经可怕到无法想象了,在他遭了这些灾难后,身边之人的嘲讽、轻视,让他对那位原本无比敬畏、信靠的神,更充满了怀疑和愤怒。
从前身在高位的约伯,是如此的敬畏、忠于神,但约伯却没有得到神的保守。因此,在三章19节,他将自己需求死亡的心情描述成,好像‘奴隶’寻求脱离‘主人’的辖制一样。约伯将自己与神的关系,描述成,好像奴隶与主人一样,暗示神这个主人,极其苛刻、残忍的苦待了他。
约伯记并没有非常清楚的讨论死后的问题,它所关注和讨论的,乃是人活在这个世上的痛苦,有时痛苦、煎熬的程度,甚至让人宁愿死亡,或者从未出生过。
圣经其它地方,无论是新约还是旧约,当然更清楚的提醒我们,在人死后,神要为人的一生而审判每一个人,但这并非约伯记所要讨论的问题,因此我们不需要过度去思考,约伯到底如何看待死后的生命,他对于人死后的情形到底有多少认识等问题,我们并不能知道,这也不是约伯记讨论的重点。
更重要的是,约伯本身是被神所肯定的一义人,但他忍受的痛苦,也实在超越了活人忍耐的极限,以至于让他感到除了死,没有办法得到解脱。
神使他所经历、遭遇的,已经超越了他原本的信仰可以解释的范畴,按照他从前所相信的,他的遭遇证实了,神是不公义的。
因此约伯的信仰面临着破产,他的世界观和宇宙都崩溃了。
如果今天有人在我们面前,如此控诉神,咒诅神的创造与工作,我们会如何回应呢?
三、神允许人坦诚的来到祂的面前,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,祂听见我们的哀声,也能体恤、怜悯我们的软弱。
约伯确实是非常有忍耐的人,他在无故临到自己的苦难中仍然能够说出「赏赐的是耶和华,收取的也是耶和华,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」,这实在是值得钦佩;甚至当他的身体受到攻击,长满毒疮,仍然能够「不以口犯罪」。
在神与魔鬼的争战中,约伯的忍耐真是值得我们效法和学习的榜样,约伯对神的信心和敬畏,超过我们绝大多数人。
但是,倘若约伯记的主题真的就是「约伯的忍耐」,约伯记的作者实在是够「失败」的,他完全可以用三章经文(一、二、四十二章)就写完这个故事了,但作者却「啰嗦」了将近四十章的「废话」。
约伯记真正的核心内容,其实就是关于约伯对神的控诉。
真正使约伯痛苦的,并非苦难本身,乃是苦难所带来的,对他原有信仰的冲击。约伯从前的世界观,在不能理解的遭遇中,崩塌了,因此他向神发出控诉,他将自己里面的不满、怀疑、痛苦、愤怒,全部向神倾泻出来,毫无隐瞒。
这是约伯成长的过程,也是每一个神的百姓都会经历的过程。
我们会不断的发现,原来从前我们对神的认识,是如此的有限,我们会经历信仰破碎、重组的过程,苦难往往是这一过程最好的催化剂。
在这过程中,我们会有软弱,会怀疑,会埋怨,甚至会举手攻击神,这些当然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和软弱,但《约伯记》却使我们明白,我们无需在神面前隐瞒,更不需要自欺欺人,因为无论我们表达与否,神都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和感受。
我在经文中看见约伯面对痛苦的挣扎,约伯的控诉是多么的现实,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,确实有太多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,似乎很多在我们看来「不公义」的事情,在不断的上演,例如恶人亨通、义人受苦,神似乎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。
相对于约伯而言,约伯朋友的回应就显得太过「乏力」和「单薄」了,他们甚至为了坚持自己的传统,不惜「诬告」、「攻击」自己的朋友,原本的「安慰者」变成了「伤害者」,这使得约伯更加痛苦。
他们所能想到的,只是维护自己从前的世界观和信仰,而不是倾听悲伤受苦者哀哭的声音。因此他们使苦难中的人,越发痛苦、煎熬。
约伯记二章11-13节:约伯的三个朋友,提幔人以利法,书亚人比勒达,拿玛人琐法,听说有这一切的灾祸临到他身上,各人就从本处约会同来,为他悲伤,安慰他。他们远远地举目观看,认不出他来,就放声大哭,各人撕裂外袍,把尘土向天扬起来,落在自己的头上。他们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,一个人也不向他说句话,因为他极其痛苦。
这段经文使我们看到,约伯的朋友真的是非常好的朋友,他们听说了约伯的苦难,从很远的地方赶来,他们不仅与他一同哀哭,并且在约伯最为痛苦的时候,陪伴他整整七日七夜,一起坐在地上,并且谁也不向他说话。
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极度抑郁的时候,是全身没有力气的,他们躺在床上,甚至连起床、张口说话的力气都没有,这个时候其实不是抑郁症患者最危险的时候,真正危险的时候,是他开始恢复一些力气了。很多抑郁症重症患者,就是在刚开始恢复一些力气后,用那一点力气自杀的。
约伯记第二章告诉我们,约伯是何等的痛苦,极度的悲伤,以至于他七日七夜的坐在地上,一句话也不说。但是七天以后,约伯开口了,他终于能开口表达出自己里面的悲伤、愤怒了。其实相对而言,约伯这个时候反而是比之前好一点了。起码他有力气开口表达自己里面的痛苦了。
我们可以说,约伯能从最灰暗的时刻走出来,有力气开口(虽然是在埋怨神),这其实与约伯朋友的陪伴,离不开关系。这真是世上难得的朋友。
我们在读约伯记的时候,当然都记得神最后责备约伯的三个朋友说,他们议论神不如约伯说的正确。因此我们很快就开始批评他们,但其实仔细去思想,约伯的三个朋友,真的胜过世上无数的亲朋好友。他们也比我们今天在坐的绝大多数人更有智慧。
但约伯记同时也使我们看到,即使是最好的朋友,倘若我们限制于自己狭隘的观念当中,也可能从安慰者,变成可怕的伤害者。
因此,约伯记绝对不是让我们简单的评判约伯这三个朋友的好坏,乃是要以他们作为榜样和警戒,哪怕再有智慧的人,哪怕再真心的朋友,倘若我们将神限定在自己的认知当中,轻易的按照自己从前对神所了解的知识,来判断一切事物,我们不仅自己会陷在狭隘和无知当中,更会给别人带来极大的伤害。
我们当然要以神的话语劝勉、责备、警戒人;但前提是,我们先要愿意,谦卑、安静下来,倾听别人痛苦的声音。
我这些年做传道人的经验是,当很多弟兄姊妹,因为所受的苦难,或因为遭遇不能明白的事情,而向神发出埋怨、质疑的时候。只要对方是一个基督徒,如果我耐心的听完了,而不是一开始就批评责备,绝大多数时候,他们在倾诉完后,自己就会开始反省,开始从神的话语中得劝勉和安慰。
事实也就是,约伯不仅没有从他的朋友那里得到智慧的提醒和安慰,反而被他们伤害的更深,反倒是约伯在完全的倾诉以后,亲自从神那里得着了安慰。
这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情况,有些时候,有些人就是会一直陷在苦毒当中,就是需要我们的提醒,甚至责备。有时神就是要借着我们周围的人提醒我们,好像保罗责备彼得,好像彼得责备撒马利亚的西门。因为约伯记并非圣经中唯一的一卷书,约伯记不是我们逃避责任的借口。但我们自己首先承认,我们并不了解全部的原因。因此,在开口之前,我们应当先学会倾听。正如雅各书所说:我们应当快快的听,慢慢的说。有时可能倾听和陪伴,就已经足够了。
约伯的三个朋友已经胜过我们绝大多数人了,他们原本也都是自己所在之地极其尊贵的人物,不仅没有嫌弃落魄的约伯,更愿意不远千里来到约伯这里,并且陪伴他,一同坐在地上七天七夜,一同哀伤、痛苦。这是人世间最宝贵的友谊。这是我们的榜样。
他们懂得陪伴,陪伴也确实给予约伯极大的力量,但是当约伯有了力气,可以开口说话,他们却急于回应,为自己原有的信仰观念辩驳,而忘记了倾听。这是我们的警戒。
对于无知的人,我们应当提醒、警告、劝勉他们,但正如雅各所提醒我们的:‘要快快的听,慢慢的说’。对于那些真正悲伤、痛苦的人,既然神都未曾禁止他们表达出自己里面的哀伤、愤怒、怀疑,我们也不应当阻止别人发出哀哭的声音。
我们也要认识到,即使我们最好的朋友,我们最亲近的家人,甚至是主内的弟兄姊妹,有时也会错误的攻击、论断我们。这些都不是我们最终的依靠。不是因为他们有意如此,乃是因为他们也是人。
但我们仍然可以得着安慰,从神得着安慰。因为《约伯记》使我们看到,原来神不仅一直与我们同在,他也一直在倾听我们哀哭的声音,即使我们是在埋怨他,怀疑他,甚至攻击、控诉他。
《约伯记》并非以约伯和三个朋友之间的争论不休作为结束的。当他们各自都表达完了自己的观点,已经实在争辩不下去了。最后,约伯也已经完全将他里面的苦楚、悲伤、愤怒,表达出来以后。
《约伯记》是以神对约伯的回应作为结束的。事实上神并没有回答约伯一切问题,更没有向他解释受苦的原因,甚至神反过来问了约伯无数的问题。
但约伯却偏偏得着了安慰,为什么呢?
原来之前,约伯与我们一直都以为,只是约伯在跟他自己的朋友吵架而已,一直都只是约伯在单方面的埋怨神、质疑神、控诉神。
但是到了最后,约伯突然发现,原来所有这些约伯痛苦、愤怒的言语,神一直都在倾听,神没有像他的朋友那样,打断他的倾诉,神一直耐心的等待他将自己的痛苦、委屈、不满,完全的表达出来。
原来,神一直都在,就在他的身旁,听见他哀哭的声音,听着他埋怨、控诉自己的话。
虽然约伯没有得到苦难的原因,但其实这就已经足够了,原来神是如此的慈爱、满有恩典。虽然约伯还是不能明白为何自己会受苦,但这样一位神,又如何能够是一位,以虐待他为乐的神呢?
事实上,约伯并非圣经中唯一咒诅自己生日的人。先知耶利米也在极度的痛苦中,做过同样的事。
《耶利米书》二十章记载,因为耶利米按照耶和华神的吩咐,向以色列人预言,神要审判他们,于是祭司音麦的儿子巴施户珥,就是圣殿的总管,将耶利米抓了起来,并且将他枷在圣殿那里,不仅打他,更是公开羞辱他。
虽然耶利米在众人面前表现的极其勇敢,甚至还继续宣告神的预言。但是当他回到神的面前,在《耶利米书》二十章14-18节中,先知耶利米同样痛苦到宁愿死亡,宁愿不曾活在这个世上,他像约伯一样,咒诅神的创造,就是他出生的日子。
以前我不论怎么读这段经文,都想不明白,耶利米前一刻还如此勇敢,怎么下一秒就如此软弱,为什么圣经中会记载这样一段经文,为什么耶利米如此悖逆、软弱,神却没有责备他!
耶利米书二十章14-18节,出现的是如此突兀,而且没有任何回音。耶利米咒诅完了,就没有下文了,神不应该出现,责备他吗?但紧接着下文二十一章开始,就是神又吩咐耶利米继续说预言了。
但是慢慢的,我开始明白,神并非没有回应。
耶利米书二十章14-18节,就记载在圣经当中,就是神最好的回应!
原来先知耶利米的哀哭,神并非没有理会,反倒被记载下来成为圣经的一部分,神更没有责备他什么,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我们明白,原来,神真的再倾听我们的祷告,尤其是我们在痛苦中所发出的哀声。
他没有轻看我们的痛苦,也没有因为我们的无知和软弱而藐视我们,反而耐心的倾听我们的哀声,祂一直陪在我们的身边,他是那一位,真正最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和痛苦的主。
结语:
从约伯记第三章,以及耶利米书二十章当中,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?
我想,首先经文提醒我们,按照神的启示:‘人若犯罪,就必受刑罚’这是正确的,并且圣经还告诉我们,不止是今生的苦楚,还有死后的审判。
但我们不能过分的发挥和利用神的启示,从而反推得出错误的结论:‘人若受苦,必因犯罪’。
苦难有时是为着神的荣耀,为了成就神更高的目的。
因此,约伯记第三章,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,教导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哀声、痛苦的声音,不要拦阻别人诉苦的声音;不要捂住哀哭者的口。
因为耶和华神,是一位真正在倾听我们说话的神;祂不单与我们同在,我们一切的痛苦,哀哭,甚至是对他愤怒的指责、控诉,神都在倾听,他体恤我们的软弱和有限。
倘若神都没有禁止,我们为何急着替神辩解呢。在开口说之前,应当学会认真的倾听,因为耶和华我们的神正是如此。
我们也更是明白,原来我们无需在神面前掩藏我们的软弱,不只是因为他能洞察人心,我们没有什么能够隐瞒的了他,更是因为,耶和华是无比慈爱、满有恩典的神,祂乐意垂听我们在他面前一切坦诚的倾诉。
我们不一定能从他那里得着所有问题的答案,但他一直都与我们同在,并且最终,他要安慰我们。
作者:秦恩膏 传道